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个产品汪的日常细腻(一)

唐韧 唐韧 2020-12-19

从今年 1 月份开始,我以月为单位把一些平日思考记录下来,并且在月底的最后一天发布。到现在,已经坚持了 5 个月,上个月是《2019年4月份的一些思考》,感兴趣的话可以先读一下。


写这个记录,一方面是做个月度总结,另一方面,是把平时的一些碎片化思考与你们分享。


不一定对,想到,就记下了。


这次,我准备再开一个新专题,把平日的一些碎片化观察也记录下来,并且给这个专题起了一个比较文艺的名字叫《一个产品汪的日常细腻》。


内容可能会比较广,包括体验的产品细节、观察的生活细节、看到的行为细节等。


不一定对,看到,就记下了。


这是第一期,有很多记录的是关于微信的细节体验。




1、微信公众号文章的“浮窗”功能,在一定时间后会呈现一个红色能量槽,而且时间越长,能量槽也会不断增长。感觉是在给用户营造一种“紧迫感”,并且通过能量槽的方式给延迟阅读加上了时间属性。



2、iPhone X 以上的全面屏默认在手机屏幕底部有个手电筒快捷按钮,触发的操作是长按。而 iPhone 默认会开启抬头亮屏,所以经常从口袋里拿出或者放入口袋后,闪光灯就被误触开启,路上和地铁上经常能看到开着闪光灯玩手机的人,我就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。



3、在北京过右转弯路口时,司机跟你就是互相抢路,就看谁先抢占先机。同样的场景如果在杭州,大部分情况下司机是会让你先过。这就是社会习惯和文化行为引导的最好例子。一个北京司机去杭州开车,用不了多久也会如此么?


4、微信默认是支持繁体字和简体字同时搜索的,当你用简体字搜索时,微信会把繁体对应的搜索结果也呈现给你。



5、如果你关注了央视新闻的订阅号,你一定发现了,他们突破了微信订阅号一天一发的规则,每天能发送多条消息。并且,一些早期的公众号入驻者,一天也能发送超过一条消息,后者可以视为微信早期为扶持公众号生态的一种做法。


6、用户使用产品究竟是根据说明和引导来使用,还是凭直觉使用?第一次使用朋友圈时,你会看到一个弹窗规则,但作为第一次使用朋友圈的人,有多少会记住和理解这个规则呢?看来,大部分还是后期凭直觉使用并逐渐形成了经验。



7、同样,对于刚上线不久的看一看,有一个功能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,包括我自己一开始也疑惑了一下,就是第一个点“在看”的好友名字右上角的小爱心。这是一个给点“在看”的好友点赞的功能,而且只能给第一个人点,你想清楚里面的逻辑了吗?



8、移动支付普及后,现在去银行 ATM 机,很少见到排队取钱了。经过一家银行,以前开在旁边的小卖铺也关门了,经常在取钱间隙买包烟买瓶水的场景少了。移动支付是一个小趋势,却拉开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


9、第一次注册并使用微信的人,在没有好友的情况下,微信默认会给你关注上腾讯新闻。意思是,就算你没有好友,也可以把微信当成一个新闻客户端,至少每天都能有新消息,而且是带推送提醒的。有点像以前的移动梦网手机报。



10、北京地铁App“易通行”改名成了“亿通行”,也不知道啥意思。而且每次打开还有一个固定的启动闪屏,我的 iPhone 打开大概需要 2 秒,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走到闸机口才打开,如果取消这个闪屏或者缩短时间,通行效率会极大提高。又试了下支付宝,虽然也有闪屏,但时间短了很多。设计产品也得考虑场景。


11、微信文章底部的赞赏区,如果你自己赞赏了,你永远排在第一位,如果赞赏人数超过 24 人,那你之后的头像每次都是动态获取的,所以每次进入,你都能看到不同的头像,只有你自己始终在第一位,可能微信是为了给赞赏的人营造一种“尊贵感”。



好了,这次就记了这些。都看到这了,你还不点个赞赏让自己头像上榜嘛!其实金额不重要,但这是对写作人最好的认可。头像出现,就是我们一起见证彼此成长的最好方式。


关注我,和 16129 位新青年一起见证彼此成长



  推荐阅读

把产品需求掰开揉碎后

烧脑的面试都过了,HR却说我IQ不行

明明在看

点完再走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